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让青少年触摸中国式民主的脉搏——2025年“走进政协”第二场公众开放日活动侧记
近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前,一股青春热浪盖过了北京深秋的寒意。来自北京市朝阳、海淀、丰台区8所中学的91名师生在此参加“走进政协”公众开放日活动。
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全国政协机关。合影时,学生们将印有“汇聚青春之智,助力中国之治”“坚定制度自信,贡献青春力量”等字样的手持牌举过头顶,一张张朝气蓬勃又满怀期待的脸庞与庄严的全国政协礼堂同框定格。
活动期间,师生集体参观了“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和“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观看了全国政协相关宣传短片,并与全国政协办公厅有关部门负责座谈交流。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胡衡庐在致辞中向大家介绍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和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实践等。
据介绍,本场活动由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共同举办。自去年11月全国政协机关首次面向中学生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以来,已有240余名中学生走进全国政协机关,感悟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厚植制度自信。
45分钟,是中学一节课的标准时长。中国政协文史馆馆员宋维峰计算过,往常给游客讲透“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至少花3个小时,也就是4个学时。而负责展览讲解的宋维峰这次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拉近中学生与“协商民主”的距离。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活动开始前一周,团中央权益部邀请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一线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依据新课标“人民民主”部分,锚定教学重点与学生兴趣点,形成一份更具“青年味”的教学提纲,由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团委书记段雅慧带到了中国政协文史馆。
一进展厅,学生们自发聚拢到讲解员周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高二学生张泽楠跻身队伍前排认真听讲,还用手机拍下珍贵史料以便日后温习。一封信上的细微修改触动了他——1949年周恩来邀请宋庆龄北上的信函中,“略陈”被亲笔改为“谨陈”。“仅一字之差,尽显尊敬,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与派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的亲密关系。”张泽楠说,“我对协商民主的历史渊源也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讲解员在介绍改革开放后的几项重要提案时,特意抛出中学课本里的知识。学生们纷纷抢答,“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随后,大家细致阅读感兴趣的提案。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高二学生郝梓贺了解了提案从诞生到实施的全过程,当看到布满修改痕迹的提案原件时,他对“制度自信”有了更具体的认知:“我不再只是背诵定义,而是真正看见这套制度是如何有效运转、如何凝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所带来的认同,远比任何说教更加坚定。”
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学生石小凡看来,从会场设置到议程安排,无不体现了人民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特征。石小凡敏锐地观察到:桌椅呈回字形布置,每位与会者面前摆放有姓名桌签,这些细节都体现着民主协商的精神。“这里不是一言堂,而是不同党派、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的平台。”她说,“每一种声音都会被倾听,每一个观点都得到尊重。”
3名师生代表先后发言,主要分享了平时深入学校、基层社区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点滴感悟,同时探讨了青年群体在民主实践中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要主动参与到身边的‘小事协商’中,从小培养民主意识。”北京市大成学校初三学生肖颖萱在发言时提到,中国的民主不是用来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既体现在国家立法、政治协商这样的宏阔叙事中,也体现在社区议事、校园管理、网络问政这样的细微之处。
北京市日坛中学学生于少森分享了自己参加北京市政协“强化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专题调研座谈会的实践经历,政协委员们认真听取他的观点并给予关切。他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让青少年心声被重视、被倾听、被回应,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还有5名学生借此机会,向在场的全国政协机关干部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涉及青年就业、人工智能、政治参与等方面。
庄重肃穆的氛围让首次置身全国政协协商议政会场的中学生们不免感到局促。但在机关领导热情致辞、机关干部互动交流后,亲切感很快取代了紧张。“真诚且平等的对话让我体验到了‘中国式民主’独有的魅力。”郝梓贺感慨道。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学生董昊旻提问:“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逐步发展自身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全国政协办公厅秘书局有关耐心解答,给出了4点建议:关心时事政治,热心集体事务,发扬民主精神,研究实际问题。这让在场的青少年深受鼓舞和启发。
走进全国政协机关,感受政协委员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场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教师王雅君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作为政治教师,既要把课本上的‘民主理论’讲清楚,更要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在协商建言中学会理性表达,在参与实践中理解中国政治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初三学生李淏悦在座谈会上奋笔疾书,记录了满满几页纸。她怀揣着从事公检法工作的职业理想,在与全国政协机关干部的交流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奋斗方向。“我明白了青少年应如何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有效建言,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她说。
身为团委书记和大队辅导员,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的思政教师杨康也在这次活动中找到了“大思政”实践育人的发力点。他说:“在陪伴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我更清晰地知道如何引导青少年将个人思考融入国家治理大局,将‘小我’融入‘大我’,厚植家国情怀。我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坚定‘立德树人’的信念,让思政教育走出校园、扎根生活、贴近实际。”
在回程的大巴上,车厢里涌动着比来时更鲜活深刻的思考。学生们与带队教师,热烈地分享着此行的震撼与启发。“我原来觉得政协离自己很远,今天切身体会到它就在我们青少年身边。”一名学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带队老师段雅慧告诉记者,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们目睹了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既从历史展陈中读懂初心使命,又在协商议政现场感受民主氛围。“学生们聆听政协的履职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疑问,制度自信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当制度优势转化为可触摸的现实图景,他们真切意识到,个人梦能够与家国梦同频共振。”
夕阳透过车窗,映在学生们余兴未尽的脸上。他们或凝神思索,或低声交流,那份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觉悟,已悄然扎根。正如段雅慧所说:“这次经历如同一粒启蒙的种子,又宛如一盏明灯,不仅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将激励他们以青春之力,勇担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