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湖北渊源颇深 生前多次到访在汉学校 湖北籍导师引领他走进统计力学领域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

发布日期:2025-10-19 18:28:56 浏览次数:

  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杨振宁与湖北渊源颇深 生前多次到访在汉学校 湖北籍导师引领他走进统计力学领域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肖杨 张静娴 黄志刚 通讯员 王文初 王潇潇 孙梦嘉

  杨振宁先生与湖北的缘分,跨越七十余载春秋。从战乱中辗转迁徙的少年,到九旬高龄仍奔波考察的智者,他的足迹留在武汉的校园、宜昌的峡江,也将科学火种与家国情怀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深处。

  杨振宁在《杨振宁传》中回忆,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是吴大猷和王竹溪——吴大猷指导了他的学士论文,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领域;王竹溪指导了他的硕士论文,引导他进入统计物理领域。

  据公开资料,王竹溪1911年生于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潭子湾(今砖桥口村)。1933年,王竹溪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38年,王竹溪怀着一腔爱国热忱和科学救国理想,毅然回到祖国,受聘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开设统计物理、热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1942年夏天,杨振宁取得西南联大理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西南联大研究生院学习2年。王竹溪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工作刻苦,对杨振宁影响颇深。在王竹溪的引导下,杨振宁对统计物理产生浓厚兴趣,这也是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最重要的新领域之一。后来,杨振宁在“尹辛模型”“相变理论”等统计物理学问题方面的出色工作,渊源正在于此。

  1983年,王竹溪逝世,杨振宁专程从美国赶到北京吊唁。他在发言中说:“竹溪师生平勤实诚正,是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许多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是受到竹溪老师的影响。”

  2011年,王竹溪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杨振宁深情回忆了当年他向王竹溪先生求学的经历:“先生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

  1995年6月,杨振宁访问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被聘为名誉教授。他在学校露天电影场发表题为《我的治学经历和体会》的演讲,首次公开披露自己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持中国护照,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研究的深远影响。他还多次参与华中科大人文教育活动,与时任校长杨叔子院士就学科建设、人文与科学融合等展开深度对话,其“重基础、重交叉”的治学理念深刻影响了华中科大从工科强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进程。

  2007年,杨振宁再次访问华中科大。出席奖助学金捐赠仪式时,他预言“中国20年内必有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彰显他对于中国科技的强烈信心和殷切期望。

  2007年9月,杨振宁来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讲学。参观该校学生科技展览室时,他题词“制天命而用之”,鼓励同学们勇攀科学高峰,利用天地万物造福人类。

  演讲中,杨振宁回顾了自己高中时代的生活及多次来汉的经历,勉励学子正确把握自己未来方向,肩负起时代重任。演讲结束后,面对学生踊跃提问,他侃侃而谈,指出物理研究可能突破的领域,分享人文素养和科学研究的联系。

  “科学的大门一旦打开,有重大的理论突破之后,会有若干条路径产生丰硕成果,这些机遇属于那些有科学意识、坚韧不拔的人。”杨振宁说。

  此次访问,杨振宁还应学校邀请,欣然接受担任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科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