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10月18日,北京,研修营成员与来自高校、企业、自媒体行业的中国青年代表在“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参加“国际青年网红共创工作坊”座谈会。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梓元/摄
十月的中国,秋意正浓。10月16日至23日,来自加纳、肯尼亚、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年博主、传媒行业代表,随着“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计划——新媒体青年研修营的步伐,踏上这片他们心驰神往的土地,一个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行的中国。
几天时间里,研修营成员与中国网红一同跳起热度爆棚的《大展鸿图》舞蹈,与中国青年代表交流青年发展与社会治理。在一幕幕真切的互动中,他们感受到中国社会的蓬勃活力,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善意。镜头闪动之间,他们记录下的不只是影像,更是一个立体、生动的南方国家新生力量的群像。
这一理念在北京前门的“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里得到了生动体现。一场热烈“国际青年网红共创工作坊”交流活动正在进行。研修营成员与中国青年代表围坐一堂,从各自家乡的饮食文化聊到城市记忆与创作灵感。
“我们印尼人喜欢吃辣的,不过中国的辣可能更有‘层次’。”来自印度尼西亚的“00后”博主陈俊伟自我介绍后,引来阵阵笑声。当被问及印尼有哪些“外地人难以理解”的美食时,他略显腼腆地回答:“在印尼,我们会吃脑花。”
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北京文创设计师、自媒体博主蒋步庭打趣道:“这个中国人也吃!”他接着介绍,“在北京,‘豆汁’也常让外国朋友望而却步。先将绿豆打成豆渣,加水发酵后沉淀取汁,再用小火熬煮3次,讲究‘三起三落’的火候。”他强调说:“豆汁是中国唯一一个从民间流向宫廷的小吃,夏天清热解毒,是老北京人离不开的味道。”
除了饮食文化,青年代表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蒋步庭曾耗时近两年,用16万块积木搭建出北京中轴线,精准还原斗拱、飞檐等复杂结构,将非遗融入现代设计中。他表示:“积木是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我希望用世界的爱好讲述中国的故事。”现场展示的积木作品制作精巧,既还原了建筑细节,又融入东方美学,引得外国青年连连惊叹。
青年博主“大鼓楼”安岩在分享短视频创作经历时说:“有时候,一个街角、一碗面,就能让人理解另一种生活方式。”
泰国新闻主播、文化博主考班费也表示,此行让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在中国,我看到了创意如何与传统结合,也感受到青年如何用新媒体讲述自己的国家。”
“青年,是沟通与理解的纽带。”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教师黄陈晨表示,“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彼此的不同,更理解了彼此的热爱,也让地缘距离不再成为隔阂。”
从北京飞往重庆,一场与重庆畅所欲言MCN公司的深入交流,让来自多国的青年创作者对中国的新媒体生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该机构团队“不齐舞团”创作的作品《大展鸿图》,以岭南风格的说唱、富有民俗色彩的短视频、节奏感十足的舞蹈和轻松俏皮的“魔性”动作,不久前走红全球,吸引了大量海外观众模仿和参与挑战,海外播放量约80亿次,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生动案例。
在了解《大展鸿图》舞蹈的制作过程中,外宾们对MCN创作爆款作品的“秘诀”表现出浓厚兴趣。考班费好奇地问道:“你们如何选择拍摄主题?如何判断观众喜欢什么样的内容?”
“不论是公司统筹的签约达人,还是团队自孵化的创作账号,真正打动观众的,是作品里流露出的真实与情感。很多视频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却能引发全球共鸣。”该机构90后创始人刘畅解释道。
加纳歌手、时尚博主黛博拉也对团队创作的舞蹈尤为感兴趣,交流结束后,她很有兴致地和“不齐女团”学起了舞蹈,共创拍摄后发布到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她感叹道:“他们用舞蹈讲述梦想的故事,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和情感,让我感受到中国年轻人的创造力。”考班费也被舞者们的专业与温度打动,“中国网红用镜头记录城市生活,每一个细节都有故事、有温度。”
肯尼亚网红博主奇切以创作喜剧和励志内容在海外走红,粉丝量超200万。他对中国创作者如何将科技与创意结合尤为关注。“社交媒体是青年交流的核心工具。通过内容创作与分享,我们能跨越国界,展示青年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可能。”他说,这次旅程为他带来了新的灵感。“我想把这些体验转化为视频,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分享给肯尼亚及全球青年。”
如何平衡商业化与创作表达?怎样通过内容打动观众?利用算法是否能增加曝光?现场提问声此起彼伏。
在刘畅看来,短视频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一座打破语言壁垒、连接世界文化的桥梁。因为,“好的商业内容,首先要是观众愿意看的内容。创作者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这次研修营为来自各国的青年提供了与中国青年交流的机会,也让他们直观理解南南合作的意义。黛博拉表示,长期以来,关于非洲或亚洲的故事往往由外界讲述,但现在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自己讲述。她期待未来与中国创作者合作,因为“中国人不仅珍视过去,也在创造未来”。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错误言论不绝于耳。印度新闻记者维迪说:“我希望多写新闻,让更多人看到青年如何通过科技和文化交流建立联系。”
奇切表示,通过社交媒体,他希望把中国的先进科技、文化和青年精神传播给肯尼亚及“全球南方”青年,同时将非洲青年活力与创意带到中国。他认为,青年交流和内容创作可以成为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力量,中国青年面对挑战展现出的坚韧与创新精神,是南方国家青年学习的榜样。
考班费则谈到,这次研修营让他重新思考社交媒体的力量和“全球南方”的潜力。“中国的短视频创作生态成熟、节奏快、团队分工细致,这不仅让我们学习创作经验,也让我们意识到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在整个研修营期间,黛博拉持续在X、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媒体分享她的所见所闻,引发大量互动,甚至吸引了加纳媒体报道。海外网友好奇中国的高科技,她兴奋地描述,高铁飞驰可达300公里/小时、无人驾驶公交在街头穿行、巨型机器人在工厂里忙碌制造智能汽车,甚至连电子马桶都配备加热座位。还有网友好奇地问,加纳最应该向中国学习什么?她回应,中国的城市管理值得借鉴,街道干净整洁,垃圾分类井然有序。
临别时,黛博拉对记者感叹:“我看到的中国,让我相信世界可以更加紧密地连接,也让我看到,青年可以真正成为文化传递的桥梁。”她说,以中国为代表的南方国家,应当以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姿态,承载着希望与梦想,充满活力向未来出发。